by Kent
When he was a freshman in university, he left his family and church. He couldn't bear the tension with his father any longer. He felt God has been unfair to him. No one knew where he went. Those who cared about him were heartbroken.
by Kent
When he was a freshman in university, he left his family and church. He couldn't bear the tension with his father any longer. He felt God has been unfair to him. No one knew where he went. Those who cared about him were heartbroken.
By Kent
Last week I got reconnected with old friends through a EFCLA reunion photo on FB. It was wonderful to see some familiar faces after 23 years. They brought back lot of cherished memories.
by Kent
5月12日是我40歲的生日,謝謝大家給我的祝福,讓我覺得很溫馨!
今年的生日很特別,感覺是人生第三階段的開始。前二十年,凡事都靠自己,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所以時常目中無人。第二個二十年,覺得很多時候沒有出路,漸漸體驗到無法依靠自己的才幹和聰明,不再認為自己很了不起。面對未來的二十年,很期待更多與神同工,凡事依靠祂,因為神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時機!
by Kent
最近幾位隊友和家人有些求醫經歷,更讓我思考注入愛心,投資生命的重要性。
R弟兄的父親心臟病突發,抵達X醫院後,X醫生碰了他一下,便對家人宣告死亡。讓我們聽到覺得X醫生無論如何,最起碼應該做人親切、好好對待病人和家屬。
花園中的婚宴有許多中西式的素食讓嘉賓享用,如:豆瓣素魚,素炒黑椒,香椿豆腐,意大利千層麵,炒麵,玉米捲餅和水果等。婚宴後仍有許多尚未上桌的佳餚,我們將旅行車後廂塞滿了二十多個美味餐盤。隔天清晨七點,我便開車到洛杉磯的市中心,將美食送到一個流浪人士服務中心Azusa Lighthouse Mission。當天早上便有一個為流浪人士擺設的宴席。
創辦人Amy和她的兒子曾經淪落街頭,飽受惡劣環境的摧殘。有機會離開那裡重新生活後,母子倆對無業遊民有極深的負擔。如今已經在那服事二十年,每天透過義工的協助,免費供應三餐和一些衣物給流浪人士,除了提供各界捐贈的食物外,也要求他們聽取現在已成功改頭換面過來人的經歷,讓他們重新出發。
親愛的爸爸:
你回天家已經七個多月了,時常在夢中見到你,好開心。每次都會緊緊的抱著你,捨不得你走,因為真的好想念你。醒來之後沒有在你身邊,難免想流淚,但看到年輕力壯的你,知道你在天家過得很好,不再需要與病魔搏鬥,為你高興。
樂團將於五月30日首次舉辦的小型音樂會,所以過去幾星期團員忙著不亦樂乎。
之前已介紹過一些團員:「流浪的吉他手」S,「音樂神童」T,這次就介紹「抒情男高音」N吧!
二月樂團開始排練的時候,只不過有兩個成員:一個熱愛音樂的P弟兄,還有願意從旁協助的我。我們很想透過此樂團帶動新的音樂及思想文化,接觸更多的年輕人。但這裡的年輕人音樂素質不像台灣或香港,陌生的基本樂理,缺乏分辨音程的能力,五音不全的歌聲,更沒彈奏樂器的機會。我鼓勵自己,沒關係,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過了一個月,P弟兄在禱告的時候,聖靈提醒他有一個遠親S,學彈吉他已有一年。我抱著懷疑的心態,邀請這位吉他手跟我們認識一下。令人驚訝的是,他對音階轉換、節奏音感、搖滾獨奏等都很熟練。他很想找一個像我們這樣的樂團。就這樣,我們賺到一個吉他手!
以印度電影寶萊塢 (Bollywood)為主的流行歌舞音樂,是喜樂城年輕人所熱愛的,因為詞意強烈地反映他們的迷惘、苦悶和渴望,掏出最底層的吶喊!
對一個多年只接觸教會音樂,帶領教會樂團的我來說,印度流行音樂實在是一個挑戰。過去半年我嘗試去聽,唱,彈奏一些他們最愛的流行歌曲。發現流行音樂與教會音樂之分,不在於旋律,更不是樂器,而是在傳達的信息上。
二月初開始的對搖滾樂團練習,就是希望結合喜樂城熱愛音樂的年輕人,透過音樂演奏和創作,反映這世代的心聲之餘,並傳達正面信息。過去一個月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團員們之間的關係更有默契,逐日進展已頗具成果。
三月中有幾件令人興奮的事情發生,其中一個就是有兩位台灣姊妹和一對香港夫婦來加入我們的團隊。
他們抵達喜樂城之前幾天,我們和年輕人一起幫兩個家庭搬家。待安頓他們的新居後,便去火車站迎接這四位新丁。隨行的還有他們的牧者呢,好溫馨!
我們就近照顧住在樓上的Helen和Dumi,一起去市場買菜,一起吃飯,一起外出補給日用品。我們閒聊時讓她們了解平時的活動、哪裡去買生活所需、如何學基本的印文會話等。我們也分享過去如何面對文化的壓力,如個人隱私、時間和效率、環境與健康、語言壓力、團隊精神等。我們如此照顧她們,讓她們有家的感覺,好像是我們多了兩個女兒!
從小我就不擅長寫文章,每次總是望著一張白紙發呆,過了幾個小時後,仍然沒有進展。說話,更是難上加難,因為總是詞不達意。
六年級被老師說我是文抄公。七年級初到美國,老師懷疑我為何文筆那麼好 (原來是抄百科全書)。十二年級好不容易升級到正規英文班,第一篇文章卻是不及格。上大學的時候,常被扣分的就是沒有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所以,在美國生活前六年,基本上除了閱讀和聽力有進步之外,寫作和說英文卻有許多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