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太25:35-36)



雖然這段經文每個人都很熟悉,但是一般美國教會將其解釋成「靈性的飢餓、靈性飢渴、屬靈的傷害、堅固的營壘」等。我想這跟美國弟兄姊妹的背景有多數的關係,因為絕大部分都屬於中產或中上階級。特別是那些居住在華人密集的新社區,生活周圍不容易看到那些「貧窮、飢餓、患病和弱勢的群體」。所以弟兄姊妹偏向於特會的參加、恩膏的講員、聖靈的充滿、內室的禱告、醫治和釋放等。在這些屬靈的盛會中,我們容易忘記神祝福我們是為了什麼、神的恩膏我們是為了誰、聖靈充滿我們是為了什麼目的。有多少基督徒對社區的需要有實際的瞭解?有多少教會對社區有影響力?雖然信主二十多年,我很慚愧自己沒有經常關心和接觸這些被忽視的群體。



十月中SCM為學生安排為期四十個小時的機構服事,我有機會接觸一些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精神病康復者、弱能人士、和獨居老人。透過香港神託會綜合復康服務中心,我們一組SCM學生下午在庇護工場與精神病康復者和弱能人士一起作工。有些學生和他們一起作手工藝品,從首飾製作、禮品包裝、至裝箱。有些學生和他們一起摺疊信紙或傳單、套入信封、貼上地址標籤及包裝。在輕鬆的環境,我們一邊與他們工作,一邊與他們聊天。在談話的過程,若對方許可,我們也可以跟他們作見證,領他們作決志禱告。



每個晚上,我們在中途宿舍精神病康復者一同玩遊戲、唱歌、分享和禱告。在短短五天的聚集,一些原本畏縮、害怕、躲在牆角的康復者,漸漸願意和我們分享他們的心事。有些人分享家人的排斥、有些人分享康復過程的困難、也有些人分享對自己的絕望。在溫馨的夜晚,其中有歡笑、也有淚水,但是每一次都看到聖靈親自的帶領,一個接一個將他們單純的心打開,邀請主耶穌與他們同行。



我們也有機會去探望一些獨居老人。透過送愛心便當,我們接觸到那些行動不方便,二十四小時獨自住在一間簡陋又狹窄公寓的老人。有些住處骯髒不堪、四處塵埃。有些老人體弱多病、瘦皮包骨。有一個老人說他自己「沒有死,就沒有用」。社工說有一個老人在癌症末期只能再活三個月。同學們看到這些獨居老人,用兩個字來形容我們的心境,那就是「心酸」。



我們有機會為一個老婆婆打掃居所,有人打掃廁所、有人修理阻塞的水管、有人清洗廚房,也有人陪老婆婆聊天。雖然只有短短半個小時的時間,但是整個家居變得清潔亮麗,老婆婆的臉上也流露著感激的笑容。我們以僕人的樣式進入這個家,留下來的卻是神滿滿的祝福。



當我花時間與他們互動,與他們深談,發現我們彼此之間沒有什麼不同。有成長、也有軟弱;有夢想,也有失望。透過這個難忘的一週,我發現彼此之間的距離,不是他們的「貧窮、飢餓、患病和弱勢」,而是我對待他們的態度。



在神的眼中,無論貧富貴賤、健康患病、男女老幼,每一個人都同樣寶貴,都應當珍惜。因為每一個人被造具有上帝的形象樣式、相同的使命、同樣的蒙福。服事,不應只注重靈魂的需要,也注重魂和體的渴求。我們需要參與「全人的服事」,餵飽飢渴的人、關心露宿的人、送暖給貧窮的人、醫治有病痛的人、和探望在絕望中的人。讓神的愛實際的透過我們「全人的服事」流露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c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